原 文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 文
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他为人处事自然合理,不必苦苦思索,他的言语行动就能得当,他的举止不偏不倚,是符合中庸之道的,这样的人就是圣人。求诚的人,就必须选择至善的道德,并始终坚持不渝才行。
要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详尽细密地探究事物的原理,对自己所学的东西要谨慎思考,明晰地辨析,笃实地去履行。没有学习过的东西,要尽力去学,没有学会便绝不罢休。要么不问,要问的话一定要问清楚,不到疑问尽释就不要停止审问。没有思考过的事情,思考时就要凝神静思,不到彻底明白不停止思索。没有辨析过的东西,如果要辨析的话,就要悉心辨析,不到彻底弄清楚不停止辨析。没有实行过的事情,要实行的话就要做彻底,不到事情做彻底不停止实践。别人用一倍的功夫就能掌握的事物,我用百倍的功夫同样可以掌握;别人用十倍的功夫掌握的事物,我用千倍的功夫同样能掌握。一个人如果能按照这种道理行事,即使是愚昧的人,也能变成聪明的人,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解 读
诚以立身,诚化天下
哀公问政,孔子回答说为政在人,因为人是组成社会的细胞,不论是治人还是治于人,社会也好,天下也罢,都是抽象的名词,而一个个鲜活、具体的人却是能够感觉到、触摸到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归根结底,都与一个个具体的人有关,所以把人治好了,一切问题也就解决了,可以说孔子的回答是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的。
既然为政在人,那么人该怎么办呢?孔子的回答是人必须修身、知人,行五道、三德。由此推展开来,孔子为哀公广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九种常行大纲及其效用方法。而这一切又归结到一个“诚”字上,修身在于至诚,孔子还不厌其烦地论述了如何达到至诚的方法,因而这一章有点长。但是文章长并不是说它就散漫毫无中心,其实这篇文章是次第缜密、脉络连贯的。文章以“诚”为中心,推广中庸之道,由大及小,由远及近,次序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