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寻侵淫渐进雅集文人间风雅的集会本词因“兴尽悲来”而作“兴”
侵寻:侵淫,渐进。
雅集:文人间风雅的集会。
本词因“兴尽悲来”而作。“兴”为何?“悲”为何?姜夔一生未能仕进,貌似闲云野鹤。但作为出生于仕宦之门的文人,必然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染,传统的“忧患”意识不可能不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纵观白石登览之作,大约隐含着这样的思路:即有嫣红嫩翠,亦仅点缀而已;若遇游宴良辰,亦仅忘情片刻。纵使眼前佳景美不胜收,但词人最终还是将视点落在苍茫幽暗处,情绪渐渐变得凄厉痛楚。《翠楼吟》如此,本词也是如此。
上片写“兴”之所起。发端以特写推出未绽开的红梅之萼,这是最初的发“兴”点。池面三句,写其背景,以暗淡色彩作反衬。翠藤四句,复又细写,现出活气,是又一发“兴”点。歇拍叙行止,点“登临”。按理说,其“兴致”应该尚未达到高峰状态,下片仍应有所发挥。过片发问,旋即“目极伤心”,其“兴”尽极速,其“悲”来亦极速。实则兴少而悲多。所悲何事?飘荡云水,时序侵寻,友人离散,都是堪悲之事。骨子里,是悲凉时代给清醒文人所强加的深沉苦痛。虽未明言,味之可得。
这首词写兴写悲,清空而不质实,又且骚雅,真如张炎所称:“读之使人神观飞越。”(《词源》卷下)
霓裳中序第一 姜夔
丙午岁,留长沙,登祝融,因得其祠神之曲曰:《黄帝盐》、《苏合香》。又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皆虚谱无辞。按沈氏《乐律》:《霓裳》道调。此乃商调。乐天诗云“散序六阕”,此特两阕。未知孰是?然音节闲雅,不类今曲。余不暇尽作,作《中序》一阕传于世。余方羁游,感此古音,不自知其辞之怨抑也。
亭皋正望极。乱落江莲,归未得。多病却无气力。况纨扇渐疏1罗衣初索1流光过隙1叹杏梁13、双燕如客。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1 幽寂。乱蛩吟壁1动庾信、清愁似织1沉思年少浪迹。笛里关山1柳下坊陌1坠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飘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1
霓裳中序第一:姜夔创制,旁注工尺谱。
丙午: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
祝融:衡山七十二峰之最高峰。
祠神之曲三句:陈田夫《南岳总胜集》:“迎神曲……三献:苏合香、黄帝炎、四朵子。”黄帝炎,即黄帝盐。
霓裳曲:本即唐人大曲《霓裳羽衣曲》。据考,此曲三十六段;每遍二段,即十八遍,即十八阕。
沈氏:即北宋沈括。其《梦溪笔谈》中有《乐律》一章。
散序六阕:没有节拍的六段曲子,指《霓裳曲》的前六阕。白居易《和元微之霓裳羽衣歌》云:“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
- 罗裹雄黄黄中透红之色罗丝织物雄黄药名重漆色色泽黑而有光泽重重[图]
- 厥修乃来谓其所修之业乃来即所学得成大学的教学必须按季节安排教[图]
- 【按语】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图]
- 袅飘荡字一作罥(juàn)挂缠绕阑残完将尽词写惜春情绪上片依[图]
- 纯如和谐貌皦如清晰貌绎如连续不绝貌《雅》、《颂》各得其所《雅[图]
- 王烈者字彦方于时名闻在原、宁之右辞公孙度长史商贾自秽太祖命为[图]
- 稽颡(jī sǎnɡ)以头触地颡额 颀(kěn)通“恳”情真[图]
- 用典掬西江之水为尔洗肠即烧东壁之床请君入瓮清·蒲松龄《聊斋志[图]
- 汉文帝十二年吴地有马长出了角在耳朵前朝上伸右角长三寸左角长二[图]
- 孔子为什么厌恶“乡愿”呢?就是因为他们表里不一表面看来忠厚廉[图]